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始终坚持服务“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全面推进国家和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实施,一手抓创造运用、促进自主创新,一手抓宣传执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营造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知识产权各领域实现快速发展,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品种权、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产权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十强。
2015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年度推进计划,为推动创新型四川建设和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法规政策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紧密融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并开展立法调研。完成《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工作,明确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强化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对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出台《深入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建设西部知识产权强省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改革创新举措纳入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知识产权支持小微企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七条措施》《关于建立知识产权审判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知识产权审判技术专家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商标专用权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确定音像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意见》《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指引》等配套政策。
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大。1月19日,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总结《2014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推进计划》落实情况,审议《2015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推进计划》和《<深入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制定工作方案》。刘捷副省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获权和实施转化,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为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提供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通力合作,圆满完成《2015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推进计划》确定的103项重点工作。
全省软件正版化工作深入推进。认真贯彻国务院《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管理办法》,省、市、县三级政府机关和党群机关以及21家新闻出版行业企业集团二级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通过国务院检查组验收,29家地方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有序推进。
依法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版权、质监、公安等成员单位按照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有关规定,在2015中国西部(四川)进口展及国际投资大会、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10余个大型展会上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接受咨询、受理纠纷投诉、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维护展会交易秩序。
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全省将知识产权宣传普及作为依法治省宣传的重要内容同步推进,坚持知识产权集中宣传和日常普及相结合,推动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园区、进学校、进社区、下基层。4月20日至26日,围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主题,与全国同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四川地区活动,共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06项,召开2015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2014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和《2014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大力宣传知识产权重点事例、典型案例,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力度。全年全省主要新闻媒体刊发《开启专利引擎激发创新活动》等知识产权新闻稿件1300余篇(次),召开省、市两级新闻发布会(通报会)13场(次),开展宣传咨询活动56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1万余份。
省法院通过发布《2014年四川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和《2014年四川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开展知识产权审判进园区、进校园、进社区以及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公开庭审等活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效。
省检察院编发《四川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动态》专刊14期,大力宣传全省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两法衔接”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例。
全省公安机关将打击侵权假冒宣传与营造保护创新发展社会氛围有机结合,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公开办案程序、举报电话和典型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全年在媒体刊登新闻稿件300篇(次),发布宣传、警示信息50万条(次)。
全省农业部门围绕“放心农资进乡村,打假护农保春耕”主题,开展2015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组织执法人员、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普及植物品种权法律法规及农资识假辨假知识,指导农民科学规范购买和使用农资。
全省林业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四川林木种苗网、《绿色天府》杂志等平台,大力宣传《四川省植物品种权纲要》及林业部门打击侵犯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工作情况。
全省文化部门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了年味·最成都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乐尽在文殊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春节民俗活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家创新作品展、聚焦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网络媒体四川采风等系列宣传活动,在记忆四川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和微博、微信平台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稿件3758篇(次)、微博和微信3221条,累计传播影响受众7000万余人(次)。
省工商局以新《商标法》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报刊相结合的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商标战略。在《四川日报》上开设“实施商标战略,推进转型升级”专栏,刊发《商标战略助力“品牌四川”》《成都有效注册商标居中西部城市首位》等5篇专题文章。开展“新法进民企”活动,通过微信和微博方式进行商标知识现场答题。全年编发《商标知识宣传册》《商标法理解与适用》2万余册。
全省质监部门以《中国质量报》、四川国家地标网、质量月等为载体,大力宣传《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和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效,不断扩大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省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通过发布《四川省2014年版权保护典型案例》、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举办全省著作权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著作权法律法规,提升社会公众著作权保护意识。
全省各级知识产权局与全国同步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和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四川地区活动,召开第二届四川省专利奖颁奖大会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实施30周年座谈会,开展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公开审理和知识产权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下基层等活动,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辐射面和渗透力。全年开展知识产权集中宣传活动27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7万份。
成都海关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地方政府宣传平台送法上门,面向辖区进出口企业发放《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宣传手册》,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海关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效。
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截至2015年底,全省7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6个。2015年,7个培训基地共举办知识产权培训38余期,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培训基地建设推动了我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建设和学科建设,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2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1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方向,1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共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676人,其中研究生30人、本科生646人。全省现有知识产权专业在校学习学生580人,将知识产权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学生3.2万人。2015年,全省新设立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分站1个、累计11个,全年注册学员13087人,选课42102人(次),居全国第3位。全省2015年度21个知识产权重点培训项目全面完成,全年共举办知识产权法官集中培训及知识产权案件庭审观摩、检察干警知识产权理论及实务培训、四川省中医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高级研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及战略运用培训、全省知识产权评议工作培训、四川省工商系统促进品牌经济发展培训、全省“三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培训、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示范、四川省软件正版化工作培训、全省版权贸易工作培训、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培训等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255个,培训党政领导干部3320人(次),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介服务人员8936人(次),企业技术人员20252人(次)。2015年,省知识产权局、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工作,确定首批四川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学校13所,获批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1所。
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2015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531件,审结3196件,审结率90.51%。其中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367件,审结3057件;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3件,审结119件;受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1件,审结20件。
全省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立足审判职能,坚持“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本政策,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在保证判决协调性的基础上,普遍加大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增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全省知识产权审判技术专家库,发挥技术专家在技术咨询、调查方面的专业优势,参与或协助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6件。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各级法院统一由知识产权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通过强化业务条线监督指导和审判规范化建设,整合案件审判资源,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2015年,全省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一审服判息诉率平均提高3.46个百分点,审理周期平均缩短11.5天。
2015年,全省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55件105人,起诉100件217人,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涉嫌犯罪案件29件37人。
全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快捕快诉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知识产权涉嫌犯罪案件监督,加强对公安机关查办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立案和侦查监督,加强对人民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监督,加强对知识产权职务犯罪的惩治预防力度。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全面建成并积极推进全省三级“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应用,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两法衔接”工作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四、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2015年,全省公安机关侦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400件、破案39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71人,涉案金额7851万元。发起打击侵权假冒集群战役15起、收网7起,打掉制假售假窝点75个,捣毁制假生产线8条,缴获假冒伪劣包装材料和商标标识40万余件以及假冒五粮液、国窖1573等名酒2万余瓶。
全省公安机关坚定不移地把打击侵权假冒犯罪作为维护民利、保障民生、促进民安的重要抓手,围绕消防器材、食品药品、白酒等重点行业、知名品牌以及制售窝点、批发销售团伙、组织策划人、窝点“老板”、“技术员”等重点对象,大力开展侦查破案和清理整治,同时坚持“追源头、挖窝点、打团伙、摧网络、斩链条”工作思路,强化专案侦查,组织开展集群战役,追上打下、扩大战果,打深打透打彻底,有力震慑侵权假冒违法犯罪,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五、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2015年,成都海关关区新增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20件,累计116件。
成都海关按照海关总署统一部署,强化对机场海关、驻邮局办事处、现场业务处等重点口岸的监管,将前期风险分析与现场监管相结合,加大对“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式进出口侵权商品的打击力度,强化对跨境网络交易中通过邮寄、快递等渠道运输商品的执法检查,重点打击以非洲、欧洲、东南亚、美国、香港为目的国(地区)的服装、箱包、手表、化妆品等侵权商品的进出口,保持海关打击侵权假冒的高压态势,全年关区未在进出口环节发现规模化的侵权行为。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建立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行业协会及进出口企业的执法协作和战略合作,进一步规制完善海关知识产权执法裁量权以及执法尺度的法律指引和操作规范,增强“中国制造”、“四川制造”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六、专利行政保护
2015年,全省新申请专利110746件,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1.48%;其中新申请发明专利40437件,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35.13%。新获得专利授权64953件,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37.85%;其中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105件,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60.25%。新申请PCT国际专利351件,居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23.59%。企业新申请专利71181件,同比增长21.12%,其中新申请发明专利25570件,同比增长36.83%;新获得专利授权45042件,同比增长31.89%,其中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556件,同比增长71.80%。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新申请专利60719件,同比增长36.92%;其中新申请发明专利29647件,同比增长36.92%。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宜宾、自贡、遂宁、泸州8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新申请专利98038件,同比增长20.47%;其中新申请发明专利37085件,同比增长34.87%。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723件,同比增长35.4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29件,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34.39%。
专利行政执法保护和维权援助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知识产权局深入推进“双打”、“护航”、“闪电”等知识产权(专利)行政执法保护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食品药品市场、农药农资市场、电商企业销售平台以及科博会等大型展会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启动第二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深化无侵权假冒专利示范商场创建活动。强化泛珠三角区域、川渝两地、川北川南片区等省际省内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联合打击跨区域专利侵权假冒行为。深入推进覆盖全省21个市(州)、11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30个重点县(区)知识产权(专利)维权援助网络平台建设,强化“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热线服务,全年接听热线电话600余次,接待来人来访300余人(次)。全年全省出动专利行政执法人员2174人(次),开展执法检查887次,开展大型展会知识产权执法保护10余次,检查商业场所906个,检查商品16.32万件;立案受理专利案件896件、结案891件、结案率99.4%,其中立案受理专利纠纷案件238件、结案233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58件、结案658件;向其他省(市)移送涉嫌假冒专利案件24件。
企业、园区、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百亿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百亿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工程,推动541家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工作,2015年,全省新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累计13家,优势企业49家、累计77家,全省国家级示范和优势企业达90家,居中西部第1位。推动94家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其中35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面向“51025”重点产业园区 ,深入推进3个国家级、57个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工作,搭建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28个,组建产业专利联盟16个。持续推动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和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建设,绵阳、德阳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泸州新获批试点城市,全省国家试点示范城市达8个,居西部第1位;10个县(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全省国家试点示范县(区)达37个,居全国第1位。
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效益进一步显现。推进知识产权运营试点,争取中央财政4000万元,按照省市共建、社会募集的“1+3+N”模式,设立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7亿元;争取中央财政1000万元,按照PPP模式支持我省发展市场化专利运营试点企业。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争取中央财政5000万元,按照财银联动模式设立四川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深化成都、绵阳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和专利保险试点,攀枝花市、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2015年,全省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20.39亿元,同比增长16.12%。全省新增实施专利技术10109项,同比增长3.25%;新增产值1401.27亿元,同比增长6.93%;新增利税164.66亿元,同比增长6.82%。全省荣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15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3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2项;表彰2014年四川省专利奖4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5项;评选出2015年四川省专利奖获奖项目41项。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建设和运营,加快专利审查高端人才在我省聚集,已形成600余人专利审查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四川)专利信息中心、国家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四川)基地和知识产权出版社专利信息利用试验基地作用,开发建设四川省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智能检索分析系统,开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专利信息分析,新建重点企业专利数据库15家、累计120家。深入推进专利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促进试点,代理服务由专利申请代理等基础业务向复审与无效、专利诉讼、专利运营等增值业务拓展。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挂牌。2015年,全省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2家、累计4家;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创建机构3家、累计5家;新增专利代理机构5家、累计41家,新增分支机构5家、累计26家,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西部第1位。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高端人才32人,新考取专利代理人资格96人,执业代理人达326人。
七、商标行政保护
2015年,全省新增注册商标75105件,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324045件,居全国第8位;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4件、累计164件,居全国第7位;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8件、累计272件;新认定四川省著名商标188件、累计有效省著名商标1554件。
大力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继续开展“双打”、“红盾春雷”专项行动,依法稳步推进商标侵权案件信息公示工作,严厉打击和震慑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建立商标专用权保护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商标专用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推动执法协作机制程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力量互补常态化,增强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合力。全年全省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239件,案值947.71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5件。
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完善“政府主导、工商主推、企业主创”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工作机制,开展四川省第二轮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建设工作,确定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8个、示范县(市、区)27个、示范企业60户、示范基地(园区)13个。深入推进商标战略进园区工作,印发《四川省工商局关于园区商标工作指导站(点)规范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商标行政指导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园区商标工作指导站点规范化建设工作,确定省级园区指导站(点)21个、市级园区指导站(点)51个。继续深入推进“个十百千”工程,建立重点联系企业制度,确定重点联系企业422户,涉及商标7508件。
大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促进四川品牌发展。全省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把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入开展“商标富农”工程,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4件。将商标品牌培育与新型业态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多元培育格局,建立四川商标品牌培育库,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梯级品牌培育推荐工作。新增驰名商标保护38件,认定四川省著名商标188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和涉外企业主动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省新增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31件。大力推动和引导企业运用商标权质押贷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指导企业运用商标权质押开展融资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2015年,全省商标质押贷款13亿元,涉及商标431件。大力拓展四川商标品牌展示平台,支持和配合省政府确定的“三大活动”,积极组织省内51家川茶、川酒、川食品和地标使用知名企业,参加“2015年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暨中华品牌博览会”及“川货全国行·海口站”展会活动,现场销售产品104万元,签订意向合同4058万元。
八、著作权行政保护
2015年,全省作品登记3002件。
积极组织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全年全省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3.5万余人(次),检查出版物市场、店档摊点7万余个(次),取缔关闭出版物市场和店档摊点620个、非法网站391个,查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55万余件,处置网络有害信息1.38万余条,查办“扫黄打非”案件187起,成功申报全国挂牌督办案件3起,全省挂牌督办案件6起,上报全国备案15起。版权行政执法立案48起,行政处罚案件23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5起。联合公安厅、省通管局、省网信办,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第十一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5”专项治理行动。积极查办QQ163音乐网站侵犯著作权案、www.imanhua.com网站涉嫌侵犯著作权案等网络侵权盗版案件,积极推动央视投诉四川地区IPTV侵权传播(输)3568节目案件的解决。联合公安、质监、专利、文化等部门对四川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成都安居图书批发市场、@世界电脑城、数码广场电脑城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查扣部分涉嫌侵权盗版软件,宣传引导商家依法经营。
推进版权公共服务。深入推进版权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眉山市青神竹编产业园区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园区”称号。积极推动版权贸易工作,制定《四川省版权贸易输出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西南首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成立,进一步增强我省版权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全年全省出版物贸易总量306件,其中输出87件,引进219件。
九、植物品种权行政保护
2015年,全省新申请植物品种权40件、累计965件,居全国第5位;新获得授权93件、累计574件,居全国第1位。
全省农业部门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与公安、工商部门成立省打击品种套牌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春季大春种子市场、秋季小春种子市场等专项执法检查。全年全省出动行政执法人员3.16万人(次),抽查门市2.23万个;抽检种子样品8056个,其中水稻种3149个、玉米3964个、油菜427个、小麦245个、蔬菜271个,发现不合格种子样品325个,样品合格率达96%;查处假劣种子24.5万余公斤;立案95件,办结63件;罚款48.7万余元,挽回经济损失1006万余元。
全省林业部门组织开展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子和苗木质量监督抽查,对国家、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生产的良种种子和享受国家、省级林木良种苗木补贴单位生产的良种苗木、油茶良种苗木、珍稀树木种子和苗木的质量、品种审(认)定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十、地理标志产品行政保护
2015年,全省新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个、累计241个,居全国第1位。
全省质监部门不断完善稽查执法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双打”、“质检利剑”专项行动和重点区域整治,组织开展农资、消费品、建材、汽车及汽车产品、车用燃油等领域执法打假工作。全年全省出动行政执法人员3.67万人(次),检查生产销售企业8729家,立案516件,移送公安机关6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518万元。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按照“挖掘资源、注重申报、加强保护、服务社会”工作思路,组织开展资源普查,对各市(州)农林牧渔和传统食品、民族民间工艺等特色产品进行普查,形成合理的地理标志保护梯次储备。制定完善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创建规划,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发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配合,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保护一个。全省新增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1家、累计614家。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地理标志产品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巡查制度,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狠抓后续质量监管,动态监测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状况。2015年,对泸州、德阳、攀枝花、雅安、阿坝州、甘孜州、广安等7个市(州)获批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关键质量指标和重要特色指标进行监督抽查,共抽检35种产品、120批次,其中合格118批次,合格率98.3%。
加大地理标志产品推介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县(区)政府部门和四川云门维度地理标志产品展销公司、呀买网地理标志产品销售平台等社会力量,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电商平台、展示馆、专卖店,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组织我省地理标志产品参加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主办的区域性(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活动,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安岳柠檬、东坡泡菜、南溪豆腐干、龙泉驿水蜜桃、富春香辣酱7个产品入围50亿元以上50强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先后在富顺县、九寨沟县等县(区)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13个省级示范区全部通过验收,新获批筹建国家级示范区2个,初步形成3个国家级、13个省级示范区共同辐射引领全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良好格局。
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75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2人。
全省文化部门着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极具特色和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挖掘、登记整理、申报评审工作,我省19个项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向文化部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选50名,启动第六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认定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支持建立色达县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川北皮影戏传习展示中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和传习所。
十二、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
2015年5月12日,省知识产权局接待美国专利商标局知识产权官员、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领事包迪及知识产权顾问郑丹丹,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经济领事科云路一行来局交流访问。
2015年5月12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接待美国专利商标局知识产权官员、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领事包迪,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经济领事科云路一行来局交流访问。
2015年7月23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座谈会。
2015年8月19日至21日,成都海关承办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海关合作分委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第五次会议。
2015年8月20日,成都海关—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知识产权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本田、丰田、马自达等5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代表与海关业务员就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真假产品识别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执法重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座谈。
2015年9月9日,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成都举办泛珠三角区域专利信息人才高级培训班(成都站)。
2015年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来自6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国际代表、4000余名国内代表以及280万市民和游客参与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和订单总额6000万元,签约金额300亿元。
2015年9月22日至23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两岸专利论坛。
2015年10月14日,省知识产权局接待台湾法学研究会会长施茂林一行来川交流访问。
2015年10月20日至26日,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组团赴台湾开展为期1周交流学习访问,与台湾工商总会签署《川台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我省与台海的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
2015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土耳其、埃及、阿联酋等国四川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调研。
2015年10月28日至30日,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等成员单位赴香港、澳门参加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公务人员交流活动。
2015年11月6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由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与国际知识产权律师联合会中国分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知识产权研讨会(成都)2015”。
2015年11月25日,省知识产权局接待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一行2人来川交流访问。
2015年11月26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欧洲专利局在北京共同举办的以“知识产权、创新与创业”为主题的中欧两局合作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
2015年12月3日至4日,省知识产权局派员参加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
2015年,省知识产权局组织我省专利技术参加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展会。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组织我省驰(著)名商标企业、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和2015年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暨中华品牌博览会、法国农博会、京交会、渝洽会、民交会等国内外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