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共有7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近9亿元资金;共认定22家保险公司共257个科技保险险种;聚集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4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这是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最新“成绩单”。据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验收会议近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成都高新区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验收且被评为优秀,进入示范区建设阶段,标志着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打造“1+3+N”模式 探索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发展新路径 “自2014年获批设立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全链条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以下简称“科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菁蓉国际广场不仅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旗舰,也是成都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所在地。在菁蓉国际广场7号楼,集聚有中国四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综合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已构建起“1+3+N”发展模式,除以菁蓉国际广场为核心规划建设核心区,还打造了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三大功能区和N个知识产权服务业特色楼宇。 为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成都高新区还引入总规模7亿元的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总规模20亿元的成都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探索形成“政府担保基金+服务机构(担保)+银行+评估”“担保+银行+评估”两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为7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近9亿元资金,共认定22家保险公司共257个科技保险险种,其中重点引导类险种29个。 6大业态全面发展 知识产权服务效应突显 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成都高新区加大力度聚集各类知识产权服务资源要素,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及培训服务等6大业态呈现全面发展良好态势。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聚集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4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其中专利代理人达到538人。2016年行业总产值达到4.4亿元,营业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0%。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172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58件;授权专利7349件,其中发明授权2573件;商标申请量新增22095件、累计突破10万件,商标注册量新增12643件、累计达55311件。截至8月底,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累计达635项。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提升知识产权创新、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致力于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成都高新区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助力成都打造中国西部科技中心。